中国汽车信息网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正式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年修订)》(以下简称“目录”)。 目录上刊登的最大消息是外商在中国设立纯电动汽车整车产品合资公司不受两个限制。
在新能源合资不受限制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会像外资进入中国燃料车市场一样逐渐失去企业品牌和市场吗? 那么,多年的自主企业品牌在合资新能源车进入中国之前能做出那些努力吗?
外资进入中国再现合资潮吗?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汽车得到了空前的迅速发展。 据中汽协数据统计,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51.7万辆和50.7万辆,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51.7%和53%。 中国正成为世界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重要市场,也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宣布新能源战术的原因之一。
有前江淮大众的成功合作先例,后来在两条限制红线突破、迅速发展的中国新能源车市,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业要求中国企业成立电动汽车合资企业吗?
汽车领域的资深评论家田永秋说:“外资汽车企业肯定要求新的快速发展,但已经有两家合资企业,而且两家合资公司处理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快速发展的诉求和目标,寻找第三家合作的可能性很小。”
另一个汽车领域的高级分析师钟师此前在接受e-carsink采访时承认了这一观点。 或者由于无法调整南北大众新能源产品的配置等特殊理由,必须将第三家车企业和新能源汽车项目分开,其他外商车企业复制大众道路的可能性很低。 毕竟,在现有合资公司开展研发、生产、销售、营销等新项目是最有效率、最经济的方案。
合资车在中国量产
到目前为止,大众是中国和三家车企建立合资项目的唯一外商汽车产业,受到的影响决不仅仅是打破两个限制的意义,这也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进入新局面。
根据大众最新产品计划,第一辆合资新能源车将于明年发布,年前,大众根据现有mqb平台向中国市场投入13种新能源车,都是现有车型的新能源版。 到年底江淮大众工厂建成后,每年实现10万辆纯电动轿车的生产能力。
以大众为代表的财大气粗的老外资企业,真正致力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时候,才是自主企业品牌最不想看到的事件。
北汽新能源欧盟400上市时,北京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社长张勇接受e车汇采访时同样感到担心。 张勇认为,无论有多少新车企业,新车市场的反馈无论如何,都是自己的兄弟。 但是,年后,特别是年后,合资车大量进入中国,才是自主产品面临的大问题,罗列燃料车命运的车辙。
同样,田永秋也承认这一观点。 在以前传来的燃油车合资企业中,中方确实控制着销售水平,但真正市场上被认可的是外资的产品技术和企业品牌力量,这些都是自主企业品牌一直不足。
自主企业品牌需要在时间差中站稳脚跟
现在外资车企业在中国销售的新能源车依赖于进口的方法,合资车不太多或者在本轮市场竞争不占特征。 在年合资大举进军之前,自主企业品牌还存在时间差,应对未来的变化。
田永秋认为,目前自主企业品牌必须丰富产品阵营,占领越来越多的销售价格带和细分市场。 不管销量是否理想,产品的扩展迫在眉睫。 另外,田永秋指出自主新能源车在性价比和续航距离方面占有特征。
特别是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行业,比亚迪已经将纯电续航距离延长到了100公里,但合资的插电式汽车还停留在60公里,有差距。 田永秋说,当然,中国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开放也是保护式开放。 市场开放,但在政策上提高合资外资车的准入。 日韩电池在中国的政策逐渐缓和,似乎允许建设合资工厂,但迄今为止搭载韩系电池的车型还没有列入目录。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开放,外资汽车企业在中国部署新能源战术也成为既定事实。 这时,对自主企业品牌来说,最重要的是抽出时间积累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企业品牌,减少对产业政策的依赖,充实先发特征,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弯道超车,实现中国汽车强国之路。
标题:新能源:新能源合资放开限制,自主新能源车企或将遭危机
地址:http://www.clctq.com/xnyqc/13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