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随着日本战斗机开始向珍珠岛投下第一枚炸弹,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3年8个月后,以英美为中心的同盟国赢得了战争,把日军赶出了东南亚。 但是,70年后的今天,日本人用别的方法重新占领了东南亚。 这次他们的武器不是坦克,而是汽车。
在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东盟各国,日本车企业占80%以上的份额,即使欧美大型韩国企业交替,也不会动摇日本车企业的主导地位。 吉利的马来西亚车企业成功收购宝腾49.9%的股份,第二次太平洋战争的主角变成了中国。
这次吉利实现了美国人、德国人、韩国人没能达成的目标,能在日本车企业的后院东南亚市场抢蛋糕吗?
东南亚欧美列强的伤心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改变了世界汽车市场的结构。 对美国车企来说,这两次危机使他们在美国本土失去了很大的份额,但对车小油耗差的日本车来说,这两次危机反而是扩大势力图的机会。
这个特征不仅是美国,70年代以后,美国的车企业在东南亚也变得难以持续,陆续退出,剩下的领土被丰田、本田等日本企业品牌所接受。 现在日本车企业在东南亚市场的份额达到了80%以上,其中一些国家的份额达到了95%以上,超过了日本车在日本本土的市场占有率。
把东南亚称为日本车企业的后院并不夸张。 对于这样拥有6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其他车企业当然没有被日本人支配。 在过去的两三十年里,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德国大众、韩国现代起亚、法国标致雪铁龙、意大利菲亚特集团试图敲门,但效果不大。
我想首先立足东南亚,但光靠进口是绝对做不到的。 巨额关税和贸易壁垒是一大障碍。 我想在当地占一席之地。 建设和生产工厂是不可避免的。
20世纪90年代,美国3大底特律公司考虑在拥有6500万人口的泰国建设工厂,克莱斯勒引进了少量大提琴键,但在生产规模、供给互联网、销售渠道方面均不及日本对手,cr-v、rav4 1995年进入泰国不到五年,克莱斯勒带着翅膀回来了。
通用电气和福特认识到需要吸取克莱斯勒的教训,为了立足东南亚,需要提高规模,在泰国投资10亿美元以上,建立了面向世界的生产基地,生产了ranger和colorado等小型闪光点 这些泰国生产的汽车确实在海外其他市场取得了成果,但在当地依然通用和福特没能说服客户放弃可靠的日本企业品牌。
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泰国的通用和福特的市场份额从未超过5%。
其他车企在东南亚的业绩无处不在美国人,起亚于199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设立了合资企业,不久后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迅速死亡。 现在,起亚的当地份额只有1%。
年,大众考虑在印度尼西亚建设新工厂,但在判断了自己的价格结构和日本对手后,他们发现如果自己在当地生产汽车,所有生产的汽车都会失去钱。 不到一年,大众就放弃了这个计划。
日本人坚固的堡垒
听说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是哪里,很多人最先想到美国,但对日本以外国家的汽车企业来说,最头疼的可能是东南亚。
美国市场竞争的激烈首先来自当地顾客对汽车质量、性能和可靠性的高要求,但在东南亚市场,所有汽车企业必须在处理一个问题后参加竞争。 这个问题是价格。
精通计算的日本人,可以以尽可能便宜的价格制作质量可靠的产品。 除此之外,日本车企业本身占有先发制人的特征,它们从1960年代开始大规模进入东南亚,之后逐渐确立完全的供销体系,与当地政府建立和谐的关系,制定一点国家汽车产业的政策,日本车企业都很重要
从泰国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到越南,日本车企业的销售店和服务中心遍布各地,零备件便宜,二手车的保值率高,企业品牌声誉好。
如果有这些先天特征,日系车就有能力将购买、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价格降到最低。 这是美国、德国、韩国汽车企业没有的特征,但在东南亚对抗日系车,提高生产、销售规模是利润的根本,但没有价格特征,培养竞争力不容易。
这是死亡的循环。
除了重视性价比和可靠性这一共性以外,东南亚各国的市场都有各自的优势。 例如,泰国的顾客非常喜欢轻型闪闪发光,马来西亚和印度市场类似,喜欢小型轿车,印度尼西亚市场类似于中国的乡村市场,热衷于承载能力强的mpv,菲律宾市场上suv很受欢迎,这些车型,日本车企业
放眼东南亚西侧的印度,马蒂铃木在当地占有一半以上的份额。 也就是说,不仅是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这些东南亚国家,包括南亚的印度,整个亚洲南部和东南部都被日本人牢牢控制着。
吉利的是几乎没有死角的日本后院。 吉利入股宝腾汽车在目标东南亚市场,面对日本对手的强大特征,真的有机会吗?
入股进宝腾只是拿到了入场券
宝腾是马来西亚的国内车企业,创立于1980年代,依靠当地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曾经获得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在技术上和可靠性上无法与日本对手抗衡的这家车企业没落了,即使在政府持续支援的情况下也很难继续下去。
这样软弱的企业品牌在过去十几年里曾吸引过数十家车企的收购欲望。 其中,大众10年前差点控股宝腾,马来西亚政府认为宝腾是民族的骄傲,不想交出一半以上的所有权,所以双方不妥协交易失败。
吉利对宝腾的接触始于年,到去年宝腾正式招标开始,对这家车企业感兴趣的是20家以下的企业,吉利在这么多对手中卓越,经过长期艰苦的谈判才获得了49.9%的股份。
宝腾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是因为我理解为了在东南亚与日本车企业竞争,必须在当地培养生产、购买、销售、服务这一体系。 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试图建设工厂,但面对日本车企业的先天特征,没能取得突破。 这样,收购宝腾就可以直接利用东南亚确立的采购、生产、流通体系以及一定企业品牌的影响。
吉利收购宝腾的过程完全不顺利,李书福最近公开发牢骚,据说与马来西亚政府谈判太难而放弃了。 最终宝腾花一定与接受吉利、吉利的49.9%的出资比例有直接关系。 而且,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的战术,也使马来西亚政府感到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光明前景。
但是吉利入股宝腾是开拓东南亚市场的一个起点,吉利在中国市场没有直接与日资企业品牌交战,它们的价格范围依然有明显的距离。 来到东南亚,日本车企业已经把势力渗透到最低区间,来到这个战场,吉利第一次和日本人展开硬巷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上,盟国依靠以美国为中心的军事力量打败了日本。 现在,在汽车市场上,美国、欧洲、韩国留下了战败,中国的汽车企业将成为第一个对抗日本对手的主力。
标题:热点:进军东南亚,吉利想打赢日本人有多难?
地址:http://www.clctq.com/news/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