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信息网新闻 8月31日,第十五届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召开,本次论坛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新动能为主题。 开幕大会以优化政策环境,释放产业新动能为主题。 对此,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逻员宋秋玲在演说中表示,以纯电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不动摇,氢燃料电池车不具备大规模宣传应用的条件。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逻员宋秋玲

以下为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早上好!

我很高兴再次来到天津参加泰达论坛。 我应该说今天是非常特别的一天。 因为泰达论坛已经是15周年了。 通常中国人讲究10和5。 这是一个大日子。 迄今泰达论坛密切关注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趋势,聚焦领域热点话题,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为我们的设想,制定政策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代表财政部经建司如泰达论坛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办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满足集中精力进行大事的制度特征和超大规模市场特征,以自主控制、安全效率为目标,以公司和公司家为主体,保障政策合作,完善产业基础,产业链现代化的 现在新能源汽车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如何更好地发挥体制特点和市场特点,形成汽车产业自主控制、安全高效的产业快速发展体系,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汽车强国的梦想,是我们的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其次结合产业迅速发展的一点趋势和经验,以及最新的形势评价,提出一点我们的意见,不恰当的地方请大家指出。

第一,10年政策支持产业取得的明显效果经验值得总结,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部署,从2009年开始财政部与相关部门开展新能源汽车示范宣传,到今年正好10年。 近十年来,国家出台了购买补贴、运营补贴、基础设施奖励、技术创新、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支持政策,根据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些变化不断调整完整的政策。 每次调整都应该深入调查,仔细分析推算,广泛征求意见,保障产业稳定健康和迅速发展。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十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逐渐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建立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初步实现公共汽车电动化,产销量从不到500辆增加到100万辆以上,到8月为70万辆以上。 连续四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国。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十年来,我们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基本上摘下了落后的帽子,有些公司已经出去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是通往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的理念深入人心,落后。 十年磨剑,成绩难来,值得珍惜。 我对这几年新能源汽车的工作有一些体验和经验。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一、指向纯电驱动,技术路线不会动摇。

十年前国际化才刚刚开始,技术不高,产品价格高。 我国看清了迅速的发展方向,抓住了战术机遇,以新能源汽车为战术新兴产业,十年来一直不动摇地集中快速发展以纯电为动力源的电动汽车,形成了今年良好的快速发展局面。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二、以示范宣传为突破口,公共行业、民间行业合作推进。 在示威运动开始时,我们先在公共行业展开,产品真的离开了试验场。 之后,我们开始了个人消费行业的试点,逐渐扩大了范围,最终面向了全国的客户。 通过公共示范,开辟突破口,积累经验,通过民用轿车行业扩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价格,形成良性循环,为迅速发展新兴产业探索了重要经验。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三、重视推进合作化,共同发表全面的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部署,有关部门建立协调机制,我们几个部门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确立投资准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创新等全面支持政策,涵盖研发、生产、费用、运行等各环节,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四、加强政策扶优强等功能。 不断创新公司的技术,不断进步。

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政策也与时俱进,在补贴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全调整,从全面的覆盖转向援助强度,目前公司和产品的集中度都达到了80%。 诱惑公司不断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实践说明,这种做法比较有效,中国动力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从年初的90-100WHR上升到现在的100-140WHR。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第二个大问题是产业的迅速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逆水行舟,不前进就后退。 总体来说新能源汽车拖动了历史机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应该冷静地看待全球制造业竞争加剧,外部环境恶化。 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国际先进水平依然有差距。 有点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也开始出现了。 从世界上看,随着汽车电气化成为世界统一行动,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主要汽车发达国家已经出台了电动汽车购买补贴政策,有些国家直接适用了我们的补贴政策,基本上是一样的脸 有些国家建议在未来10到20年禁止燃料车的销售,跨国公司也提出了全面电动化的战术计划,以迅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争取面向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的关键。 奔驰、宝马、大众三大汽车集团从竞争转向合作。 今年3月,他们达成共识,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方面开展协调行动,针对这种国际竞争,我国公司必须进一步提高危机意识,加快产品质量性能,着力建设企业品牌。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从国内来看,新的老问题互相交织,面临着很多风险和挑战。 一是技术路线有摇晃的问题。 最近,一些媒体单方面认为国家不再支持纯电,支持燃料电池汽车,一些领域的公司也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将动摇。 事实上,由于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标准法规不足,氢气没有确立为能源管理的系统等原因,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的宣传应用条件。 另外,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技术优点不同,各自有适合应用的场景,将来应该是互补的、共存的,而不是替代的关系。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二是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经济性和燃料汽车、以前传来的燃料汽车没有很大差别,国际上先进的新能源汽车也有一定的差别。 动力电池的性能依然不能完全满足诉求,车辆用控制芯片、电机控制器等重要部件依赖进口,随着逆全球化的趋势供应链有可能断裂。 有些公司盲目乐观,有些公司信心不足,准备迎接挑战吗? 我们觉得还有很大的模糊性。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三是基础设施制约的问题。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但到2019年7月为止达到了105.1万辆,比上年增加了71.87%,平均每辆3.3辆车取得了进步。 但是,与诉求相比,数量不足的另一方面,我们的平均利用率相对较低,领域收益水平差,商业模式还不成熟,充电的便利性、迅速性、智力不能充分满足市场的诉求。 另外,还有资源环境的制约、产品的安全性等问题,影响着产业持续健康的迅速发展。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第三个大问题是推动新能源汽车的优质快速发展,而不会一再动摇快速发展方向。 当前国际汽车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全面对外开放。 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要保持战术定力,巩固快速发展的信心,增强内生快速发展的动力。 我借此机会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一是要有自信,扩大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规模。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销保持快速增长,但从保有量、占比来看依然很低,至今我国汽车保有量约为2.5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350万辆,占比仅为1.4%。 实践已经说明,新能源汽车是快速的发展方向,对战胜蓝天防卫战、减少化石燃料消耗、促进汽车智能化、互联网连接化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各地已经建设良好的环境,积极鼓励新能源汽车,尽快提供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占有率。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二是保持定性,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 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还没有到放松和休息的程度。 要做好纯电,巩固纯电动汽车行业的特点。 同时,针对燃料电池的统一研究,探索推进相关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布局合理、协同推进的快速发展新模式。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三是以问题为导向,加快互补产业快速发展的短板。 比较基础设施短板,各地调整财政补贴方向,将购买补贴转换为支持充电和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和辅助运营等,调动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创新充电商业模式,开发动力电池和整车技术瓶颈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四是着眼、长期、完全市场化的长期机制。 另一方面,必须按照既定政策完成补助金的后退,优秀的公司迄今为止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达到百万级,年新能源汽车在汽车销售中所占比例为4.47%,今年一定超过5%。 在这种情况下,以政策驱动为主的市场驱动是大势所趋,是产业共识,符合迅速的发展规律和期待。 另一方面,为了逐个发挥积分等政策的承担作用,积分政策是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高方法,必须进一步完全增强积分的交易活力,搞好积分政策和补贴政策的联系。

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女士们、先生们,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共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企业品牌转变,都是 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为早日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目标而努力,最后祝泰达论坛成功,谢谢。

标题:热点:宋秋玲:推动新能源汽车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地址:http://www.clctq.com/news/3900.html